一九八四年,在洛杉機舉行的第二十三屆奥運會中,中國男子手槍慢射五十米選手許海峰替中國獲得首面奥運金牌。當年,中國一共取得十五枚金牌,包括李寧的三項男子自由體操、鞍馬和吊環。
在中國運動史上,一九八四年的確是中國零的突破,轉眼二十年間,直到上屆雅典奥運為至,中國奥運金牌總數已達一百一十二枚,己被公認為體育大國。二OO八年的北京奥運,全球中國人更熱切期待中國代表團出色的表現。
但回顧一下這百多名前奥運金牌得主,除了一些成為體育名星,如現今擁有自己體育用品品牌的成功商人李寧、嫁了我們前財政司長的伏明霞以及已為歌星、原專長高低槓和平衡木的「璇美人」劉璇等外,其他的昔日名將,不是加進了中國奧委或體委當教練,或是出外求學,入娛樂圈也沒幾人,他們和世界各地冠軍運動員一樣,在頒獎台看過上升的國旗,激昂地唱過國歌後,亦要面對今後生活上的各種問題。
教育基金會推動高球運動
中國運動員教育基金的成立,一方面可提供曾經對中國和社會作出過貢献的中國運動員(包括港澳台地區),在其運動生涯過程中及退役後,對其個人再教育進修、創業及新職業選擇提供資助;另一方面,也致力推動中國體育界,支援中國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幫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建設希望小學等。這不失是現今在內地成千上萬計有志投身體育作職業年青人的支持和鼓勵。
中國運動員教育基金是於二OO一年三月在香港正式註冊成立的公共性慈善機構,信託人包括中國體操王子李寧、屢獲世盃乒乓球賽男團冠軍、並自一九九七年起任國家總教練的蔡振華、速滑溜冰冠軍楊揚(亦是冬奥運為中國帶來零的突破)、排球名將張蓉芳、自由體操及個人全能金牌李小雙、中國跳水歷史上第一個奥運冠軍周繼紅和當年十四歲已成為跳水天才熊倪等等。
今年,這基金更針對高爾夫球為主的新興運動項目,與觀瀾湖高爾夫球會合作,設立青少年高爾夫學院。據悉,從今年六月開始,青少年高爾夫學院的二十五名學生,已經在專業澳籍教練Mattew Coote的帶領下,開始了在觀瀾湖為期四年的高球培訓;亦為學員們提供食宿和設備設施方面的幫助。
運動員觀瀾湖展身手
這與筆者七月份在此寫過〈神州高球壇難現國產老虎〉一文中指出,天才高球員出現,不能靠國家資助;而不謀而合的是,觀瀾湖執行董事朱鼎耀是次提供的高球培訓,正是筆者在該文中認為是目前中國高運最缺乏的「軟件」配套。
其實,神州能否出現國產老虎並不重要,中國高球壇能培養出與國際接軌的年青輕球員,令高爾夫健康地紥根神州,才是球迷樂見的未來。
上周,這些國家名將,在觀瀾湖舉行了一場高球慈善賽。筆者最好奇的是,體操、跳水、滑冰和乒乓球等難度極高的技巧,在高球揮桿動作怎樣派上用場?
一個騰空三周空翻,怎樣濃縮至腳不離地一周半圓揮桿軌迹?一連串轉體三周半後的完美無瑕壓水動作,怎能變成極講究協調的上下桿揮動節奏?在滑冰彎道上高速的cross over交換腳,像是收桿時的雙腿重心全左移嗎?一下橫板反手下旋勁抽,在高球果嶺上,能變成為輕輕的一推依勢進洞嗎?筆者看到他們輕鬆打球時活潑的心情,心中已有答案。
高爾夫球和其他體育運動一樣,要求的是柔軟度、分秒準確把握節奏和心理協調。對這些久經磨練至臻完美的金牌運動員,執起球桿,何難度之有?他們天賦的體育天分,放在高球場上不難發揮。况且,在他們各自專長項目多年南征北伐後,退下來在高爾夫球場上,不用披着國旗,不用懷着許勝不許敗的心情打球,可謂是絕大享受呢!
怪不得人們常說,高爾夫是項終極運動。(完)
#####
本文原刊於《信報》,現經作者修訂重刊。
[ #文化 ]